查看原文
其他

兵团时期的知青穿戴

同事稼轩在一家报纸上发表的一篇回忆文章《假领头》,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。当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生活,发生了很多至今看来匪夷所思的故事,单说那时的时髦穿戴,其种种憨态,就令人忍俊不禁。


其一,是“假领子”,又称“节约领”。“节约领”的古怪,是因为作为衬衫领子它倒是一点不假,假的是肩胛以下没有了衬衫的大半截,仅靠两条细细的带子分别套着两个胳肢窝固定。穿起来的感觉也是怪怪的:右胳膊一伸,左胳膊一伸。那样子就像现今女人戴“文胸”,只是方向相反。


“假领”虽小,“花头”不少。有普通、小方、圆型和尖角几种。且男的加硬衬上浆,女的镶“蕾丝”花边。穿的时候,女知青还要特地把它从外衣领上翻出。充分显示了在那个以贫穷、朴素为号召的年代,上海人的精明以及青春期爱美之心的觉醒和反叛。


有的“假领”,是套在贴身棉毛衫上的,外面再穿上家中老母或姊妹给织的绒线衫,北方人叫毛衣。这种毛衣,没现在的羊毛衫好看,但暖和,一针一线传递着千里之外家人温暖的亲情。脏了、破了,会有好心的女战友拿去拆洗重织,再穿上去的感觉就大有不同了,套用一句歌词便是:“心中有个恋人,家里有个姐姐。我不知道,我不知道,哪个织得更靓,哪个织得更好……



棉衣,就属上海知青最有的骄傲了。那年代流行黑灰蓝,最崇尚“国防绿”。当年报名奔赴兵团,有不少的人是冲着那身“伪军装”去的。第一批到北大荒的上海知青领到的是正宗“国防绿”卡其棉军装,以后就没有这么好的了。其他地方的知青干脆没有,有,也只是“屎黄”的。细心的女知青们穿它时,外面还戴上护袖,并在衣袖内侧缝上一只毛线领圈。后来此风蔓延至男知青,恐怕也算是地下爱情败露的蛛丝马迹了。


棉军帽,是端枪的雷锋像上的那种。我们还戴过狐皮、狗皮和貉皮的帽子。貉,毛色很漂亮。不过戴上好看与否还得看长相。我至今保留着一张头戴貉皮帽子的照片,谁看了谁都说我象样板戏《智取威虎山》中的“小炉匠”!


至于鞋,夏天是农田鞋,那是解放鞋的半高腰化,不中看;冬天是棉胶鞋,家境好的则穿大头鞋、毡靴。实在冷的话,再添一双毡袜,或者垫上乌拉草。当地的老乡称:“东北三大宝:人参貂皮乌拉草”。那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成片丛生在沼泽地带江河湖畔。单等每年秋天枯黄之后,割下捶烂,软软的、松松的,没棉花结实,但比棉花暖和。



北大荒冬天酷寒,为了保暖,只有尽可能地把人从头到脚裹成个大肉粽,行动起来像个“黑瞎子”(狗熊),谁也不敢为了风度而不要温度。夏日里,上海青年则将线衫线裤“内衣外穿”,在当地人眼里也因为显得过于性感而屡遭非议,只好学着别人赤膊穿外衣甚至棉袄。女知青则入乡随俗,再热的天也只穿长裤不穿裙子。


由于劳动强度大,衣服易破易烂,因此,穿戴补丁衣裤鞋帽不但不会被笑话,反而会被作为“脱胎换骨”的标志受到赞扬。至于那些“裤子破了没人补”的王老五们,用橡皮胶贴漏点、用别针别衣服上的破洞,象济公那样“乐啊乐”,也是常见的风景。


兵团知青也爱美“扮酷”,追求一种“帅气”,或者叫做“匪气”的东西。由于不再像文革初期那样,连一顶旧军帽也要抢来戴,一人一套军装,但老老实实穿着似乎过于平常了点。于是,为了引人注意,就挽袖、敞怀,露出里面穿的无领“海魂衫”。最讲究的还是戴军帽,就是对着镜子,将帽顶和帽沿之间的部分抻直礅平,仿佛一顶大盖帽。关键之处,还是要在脑后露出剃得很低但很整齐的发根。


现在看来,这些衣物和穿戴简直土得掉渣,穿法也很“政治”,但十年青春,它们毕竟被融入了人间的患难真情,陪着我们度过了那冰水浸泡的年华,令人终生感念。


转自建三江作家大视野

红色边疆荒友家园

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

识别加关注、查看历史消息(往期微信)

欢迎访问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

网址 jianzi103.com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